爱新觉罗 济尔哈朗史料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1655),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己亥年十月初二日丑时生,母为舒尔哈齐五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干贝勒之女;顺治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寅时薨,年五十七岁。济尔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这样他才会在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成为清朝历史上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后入享太庙。

“济尔哈朗”是一个蒙古名,意思是“幸福、快乐”。直到今天,蒙古人起这个名字的人还很多。一个满族人,为什么取了一个蒙古名呢?

满族在入关(1644)以前,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东部,西部则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区域。历史上,东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两个民族互相交往,不仅在血缘上彼此融合,文化上也有许多交流。满族人取蒙古名,就是这种交流的一个侧面。像济尔哈朗的二哥叫“阿敏”(意为“气息”、“生命”),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叫“德格类”(意为“紧身短上衣”),第八子皇太极(即清太宗)又名“阿巴海”(意为“尊如兄长”),也都是取的蒙古名。

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在清初爱新觉罗皇族中,济尔哈朗的家世很特殊。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但舒尔哈齐本人以及济尔哈朗的三位兄长,却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所害。两个家庭,本为骨肉至亲,却形成父一辈子一辈的积怨。济尔哈朗12岁时被努尔哈赤收养,对于他来说,努尔哈赤既是伯父兼养父,又是加害父亲的仇人。面对两个家庭间的情与仇,济尔哈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际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

父亲舒尔哈齐之死努尔哈赤兄弟5人,他居长,和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为同母所生。还有庶弟穆尔哈齐,幼弟巴雅喇,为继母和庶母所生。舒尔哈齐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努尔哈赤小5岁。他的幼年同努尔哈赤有着相近的经历,5岁丧母,受继母那拉氏虐待,青少年时代经常随兄出外谋生,历尽艰辛。但在这过程中他也锻炼了体魄,增长了智慧。

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时,努尔哈赤还不过是建州女真中一个噶栅(村屯)的首领。外有强敌环峙,内有宗族戚友的迫害,处境极其险恶。当时成为他得力助手的,只有几位胞弟。雅尔哈齐去世早,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依为臂膀。

在以后的十余年里,舒尔哈齐经历了数十次战斗。清朝史书说他“自幼随征,无处不到”。因作战英勇,颇得部众拥戴,人们尊称他为“达尔罕巴图鲁”。巴图鲁,蒙古语,意为“勇”、“勇士”,一向是蒙古族中勇武者的美号。“达尔罕”,原为漠北游牧民族的武职官号。元代,蒙古人只有大汗本人或其子孙有特殊贡献者始有荣受此号的资格,且享有种种特权。明代,蒙古对建立军功的勇士,才颁给此号。舒尔哈齐的双重勇号虽然都是借自毗邻的蒙古,却足以说明他的勇武及其在部落中的崇高地位。

努尔哈赤兄弟同仇敌忾,加快了战争胜利的步伐,而战争的顺利发展,也加强了两兄弟的权势。16世纪末,他们在抚顺以东苏子河畔的烟囱山麓(今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占山为王。努尔哈赤拥有万余众,酋长150余名,战马700匹;舒尔哈齐拥有5000余众,酋长40余名,战马400匹。两人平日各聚属下著甲练兵,出征时分别召集兵丁。当时的舒尔哈齐雄心勃勃,踌躇满志。访问过当地的朝鲜使者曾记载说,在舒尔哈齐的家门上,贴着一副“迹处青山,身居绿林”的对联。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舒尔哈齐经常往来汉人地区,对汉人的文化相当了解,他大概熟读《水浒》、《三国》之类的演义小说,不仅以绿林豪杰自诩,且以“迹处青山”的处境解嘲。

但是,随着势力的发展,兄弟间的裂痕开始出现。努尔哈赤不希望弟弟的势力过于强大,威胁自己的地位;舒尔哈齐也不甘心永居兄长下风,而希望独立发展自己的力量。万历三十七年(1609)初,舒尔哈齐决心离开努尔哈赤。他串通好了长子阿尔通阿、次子阿敏、三子札萨克图,携部出城,前往一处叫做黑扯木的地方另造新城。努尔哈赤闻讯大怒,预先派人截断道路,设计将舒尔哈齐囚禁。他还不善罢甘休,又下令将两个侄子——舒尔哈齐的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札萨克图处死。据说,本来还想处死阿敏,只是由于皇太极等人极力劝阻才免其一死。舒尔哈齐被囚禁2年后死去,时年48岁。

关于舒尔哈齐的死因,清朝史籍讳莫如深,但同一时期的明朝与朝鲜史书都有记载,证实是被努尔哈赤所害。舒尔哈齐死后43年,即顺治十年(1653),这时济尔哈朗已是清朝辈分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亲王,年轻的顺治帝福临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恢复了其父舒尔哈齐的名誉,还追封他为和硕庄亲王。

舒尔哈齐共有9子,除长子、三子被害,其余诸子均被努尔哈赤收养。父亲被囚时,次子阿敏25岁,四子济尔哈朗12岁。一个已是成人,一个还是孩童,从后来的结局看,父兄的死,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兄长阿敏之死舒尔哈齐被害19年后(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在两个家庭间,又爆发了新的冲突。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八子皇太极受诸贝勒推举继承汗位。4年后,他基于加强汗权(皇权)的需要,断然幽禁了济尔哈朗的哥哥阿敏。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头说起。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父亲被囚时他侥幸免于一死,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阿敏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大金国,史称后金),封阿敏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在四大和硕贝勒中,依齿序阿敏位居第二,称二贝勒,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大贝勒代善。

阿敏战功卓著,地位很高,为什么却很快与新汗皇太极反目成仇?

第一,对于父亲的死,耿耿于怀。努尔哈赤生前,阿敏畏于伯父的威严,不敢流露异志,一旦堂弟皇太极继位,他便无所顾忌。有一次,他居然对皇太极说:“我与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后,让我出居外藩就行了。”阿敏的要求令皇太极颇感震惊。由于皇太极和众贝勒的一致反对,阿敏的谋划没有得逞。阿敏还在众贝勒中扬言:“我怕谁?他(指皇太极)能把我怎么样?”这些桀骜不逊的言语,矛头直指皇太极,其间还夹杂着对先汗的宿怨。

第二,出征朝鲜,欲行分裂。天聪元年(1627),阿敏奉命率师征朝鲜,直逼朝鲜王京,朝鲜国王被迫求和。阿敏往征朝鲜,真实的用意可能在于自立门户,所以当朝鲜国王接受和议条件后,他并不急于退兵,而是对随行的诸贝勒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与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他甚至打算在朝鲜屯居久住,不再归国。但他的意图遭到其他贝勒的一致反对,其中包括他的亲弟济尔哈朗。阿敏欲留不能,怒不可遏,纵兵掳掠三日而归。

第三,心怀异志,态度专横。阿敏生性卤莽,口无遮拦,常在大庭广众中散布怨言,诸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这些话不仅是牢骚,也是对皇太极的影射,说明阿敏心怀不满,态度跋扈。阿敏还向叔父贝和齐说,自己在梦中被努尔哈赤捶打,但是有黄蛇护身。这显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包藏着篡夺汗位的野心。

第四,带兵出征,兵败弃城。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攻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河北卢龙)、滦州(河北滦县)、迁安、遵化四城。次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兵反击,后金军队连战失利,损失惨重,阿敏惊慌失措,弃城而逃。逃跑前,他下令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

阿敏平日妄自尊大、专横跋扈,积怨甚多,这次大败而归,受到举国上下的谴责。皇太极乘机利用此事,拔除了这个眼中钉。

皇太极在精心罗织的16条罪状中,首先列出的一条大罪是:“(太祖在时)挑嗾其父,欲离兄汗。”其他重罪还有“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使恶名扬于天下”等等。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则下令免死,改为囚禁。3年后,有汉官以阿敏“自怨、自艾,悔不可及”为由,奏请皇太极效法周文王,赦免阿敏,让他戴罪立功。但皇太极没有接受。阿敏被囚,客观上为皇太极加强汗权扫清了道路。这个事件,实际是双方矛盾逐步激化所致。阿敏被囚10年后,死在狱中,终年55岁。他的命运,与其父简直如出一辙。

济尔哈朗的父、兄先后被努尔哈赤父子囚禁致死,但他却没有流露过像阿敏那样的积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父亲被囚时,济尔哈朗只有12岁,实际是在伯父家长大的。他不仅对伯父的养育感恩戴德,与诸位堂兄堂弟也亲如手足。

另外,阿敏性情暴躁,为人专横,济尔哈朗却生性宽厚,处世谨慎。由于秉性不合,济尔哈朗与阿敏的关系日益疏远。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天聪元年征朝鲜,阿敏想久居朝鲜自立,济尔哈朗不赞同其意见,而是与其他贝勒一起坚持战前的决策,与朝鲜议和盟誓后罢兵回国。这年济尔哈朗28岁,在大是大非上已有独立的判断。

第二件,天聪四年,皇太极命阿敏率兵替代镇守永平的济尔哈朗,阿敏却节外生枝,请求与济尔哈朗同驻永平。皇太极以济尔哈朗“久驻当地,辛苦可念”为由而婉拒。为此,阿敏大为不满,对送行的诸贝勒说:“先汗(努尔哈赤)在时,曾命我弟与我同行,今上(皇太极)即位,乃不令与我同行。我到永平后,一定留他同驻。若他不从,我当用箭射他!”送行的贝勒赶忙予以制止,他却越说越气,最后干脆抬起胳膊大声说:“我自己杀我弟弟,谁能把我怎么样?”这一方面反映了阿敏的专横,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济尔哈朗早有不满。

阿敏获罪后,其名下的镶蓝旗转归济尔哈朗所有,济尔哈朗由此成为地位最高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他还继承了阿敏的庞大家产和人口。可见,阿敏的获罪,对济尔哈朗不仅没有伤害,反而成为最大的受益人。不久,济尔哈朗率领诸弟和子侄辈一同发誓:“我父、兄行为有罪,自遭报应。如果我们认为有罪的父、兄做得对而产生异心,一定不得好死!”这确实不是他希图自保的无奈之举,而是发自肺腑的誓言,印证了他一贯的态度。

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把国号“大金”改为“大清”,济尔哈朗晋封和硕郑亲王。与其父、兄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执政的17年中从未受到过责罚,在政治上也是一帆风顺,这种情况在他的同辈兄弟中也不多见。这可能得益于他处事的精明和审慎,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堂兄皇太极对他的信任。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清宁宫猝死。关于他的死因,朝鲜史书披露说,他得的是“风眩症”,症状为肝郁不舒、易于发怒、血流上涌,导致头脑昏眩,引发中风症、高血压。从皇太极的死亡之速看,很可能是脑血栓引起的脑溢血。

皇太极突然驾崩,最高权力一下子出现真空,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皇室内部发生激烈的冲突。其中,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是帝位的主要竞争者。皇太 极领有的两黄旗大臣力主立豪格为帝,多尔衮与其同母弟阿济格、多铎拥有的两白旗则坚决拥戴多尔衮。双方发生尖锐对立,剑拔弩张。济尔哈朗一向为人谨慎,在继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同样不愿卷入太深。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恭顺”之间却深深的影响了政治格局的走向,这个时候,表面上颇为软弱的济尔哈朗似乎站到了豪格一边。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同代善一样,为人颇为沉稳,但是又有不同。更多的时候,他似乎给人们一种软弱听话的感觉。当年阿敏获罪,皇太极之所以把空出的镶蓝旗交给他来统辖,显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皇太极死后,面对势力强大的多尔衮集团和咄咄逼人的豪格,济尔哈朗似乎同代善一样采取了中立态度。但是就在双方为皇位你争我夺之时,他却适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同样是皇子但却不是豪格的福临继承大统。从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得出济尔哈朗对于皇太极是非常忠心的。那么在内心深处,他应该或多或少倾向于豪格。但是济尔哈朗对于豪格登上帝位并无多少信心,为防自己日后遭到政治清算,同时也为了能够使帝系继续保持在皇太极一脉手中,故而提出这样一个方案。其实不难看出这个方案的背后更多的是在针对多尔衮集团。皇帝年幼,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缺点。Z国历史上那些皇帝年幼、权臣天下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小皇帝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掌权。等到他真正掌权的那一天到来时,大权也就等于回到了反多尔衮集团的势力手中。想必这才是方案背后最隐晦,也是最高明的地方。

但是幼弱的福临登基,势大熏天的多尔衮集团必定会操控实权,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可是非如此多尔衮等人又绝不会善罢干休。显然对于反多尔衮集团一方而言,应该说这一段时间是最为危险和艰难的。而从多尔衮一方的角度看来,由于反对派势力并未逊色自己多少,若强行登基就有可能招致八旗分裂,并最终危及清朝国基。面对这样一种潜在的危险,多尔衮显然很难抉择。而济尔哈朗也恰恰是看中了这一点,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心机和睿智。

最后结果是双方妥协,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登极,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福临即位,以明年为顺治元年(1644)。他虽然君临天下,毕竟只是一个幼童,国家大事全委托给两位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在此后的12年中,济尔哈朗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辅助多尔衮,处理朝政。福临即位时,济尔哈朗45岁,多尔衮32岁,济尔哈朗年长13岁,两人同为辅政王。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远不像阿敏那样锋芒毕露。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他谕令部院各官,以后有事先启知睿亲王,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头。从此,多尔衮排名在前。

济尔哈朗能力固然有限,但办起事来一向兢兢业业。担任辅政王后,他在盛京尽心辅佐幼帝,多尔衮则率领大军攻明,直捣北京。顺治元年九月,济尔哈朗护驾进入北京。福临首先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接着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

短短几个月间,清朝的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多尔衮统率的清军,一路势如破竹,他的威望也如日东升。历史的机遇,把多尔衮推向了前台,使他成为众人景仰的大英雄,清王朝无往不胜的象征。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却在幕后做些日常性工作。一个在前台发号施令,一个在后台默默无闻,两个人在众人心目中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多尔衮为人专擅,权力欲极强,济尔哈朗却一事当前,首先考虑如何明哲保身。这种性情的差异,决定了济尔哈朗在处理与多尔衮的关系时,总是一味退让,甘居下风。顺治四年(1647),由济尔哈朗领衔,与其他王公联名上书多尔衮,称国家已经安定,享有升平,都是由于蒙受皇叔父摄政王的福泽,考虑到摄政王素有风疾,跪拜不便,请求在皇上面前免于跪拜。对于这样的请求,多尔衮竟也恬然受之。

济尔哈朗一再退让,不惜阿谀奉承,固然为了避免矛盾,维护皇族内部的团结与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迁都北京后,他还率领诸王大臣主动要求在礼仪上,大幅度提高多尔衮的待遇。他做得应该算是足够了。同时也助长了多尔衮的野心,促使他不断以合法方式加强自己的权力。多尔衮先是称叔父摄政王,接着称皇叔父摄政王,又称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专擅自恣,最后连皇帝的印玺也搬到自己的家中。

济尔哈朗虽一再隐忍退让,却没能维护住自己的权位。多尔衮为了满足多铎的要求,还是不肯放过他。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壮丽不亚于皇宫,却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多铎。这种仗势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径实在太过乖张,次年,又有人揭发他在皇太极死后,曾迎合两黄旗,赞同立肃亲王豪格为君。为此,他的爵位从亲王降为郡王。次月恢复了他的亲王爵。豪格身陷狱中,不久暴亡,时年40岁。本来被举报的主要对象济尔哈朗处分颇轻,反而是被牵连进来的豪格身陷囫囵。这显然是多尔衮集团精心策划下的结果。那么济尔哈朗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前面已经说过,济尔哈朗对于皇太极,显然是忠心耿耿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应该尽量避免与豪格接触,从而给人以口实,使多尔衮集团借机发难,甚至间接影响到福临的帝位。他确实是这么做的,但是却不彻底。这样做的结果或许会让多尔衮集团意识到,豪格与镶蓝旗之间有着说不清楚的关系。面对这样的切实威胁,必然要加速对于豪格一派的处置。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豪格做为政治势力长期存在,那么在长期斗争中,双方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必然会威胁到福临的帝位和整个清朝的国基。相对于多尔衮而言,豪格显然不占优势,所以济尔哈朗选择以牺牲相对处于弱势的豪格为代价来换取福临帝位和政局的相对平稳。接着,多尔衮将济尔哈朗彻底排除出权力中枢,委派他为定远大将军,率师下湖广,与南明军队作战。济尔哈朗在湖南等地整整作战一年,顺治七年(1650)正月才凯旋回师。

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的谈论济尔哈朗在平衡双方势力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想表达我这样一个观点:即纵观整个反对多尔衮集团的各方和他们在与多尔衮集团的斗争过程当中极大的影响了政局走势的恰恰是这位看似“恭顺”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虽然还不能据此将其做为反对各方的核心来看待,但是他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能够不温不火的做到这一点,的确需要十足的勇气和无比的睿智。

第二件事,定罪多尔衮,还大政于帝。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只有39岁。多尔衮年纪轻轻,已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的早死,无疑给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但对他的堂兄济尔哈朗来说,却是人生一次难得的转机。

在此前的7年里,济尔哈朗在多尔衮面前,唯唯诺诺,加倍小心,仍免不了受排斥受打击。一旦多尔衮撒手尘寰,他成为朝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亲王。于是,他审时度势,联合诸王参劾多尔衮一党,将大权归于顺治帝。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

多尔衮摄政7年,重用亲信,诛除异己,在朝中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济尔哈朗清算其党羽,采取了循序渐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

首先,清算多尔衮的亲兄阿济格。阿济格一向恃功自傲,在朝中积怨甚多。他听到多尔衮死讯后,首先想到的是承袭摄政王位。他私下派人往召自己的儿子劳亲,让他多带兵前来。多尔衮灵车到京,福临亲迎,阿济格父子分左右坐在福临两旁的首座。但出乎他们意料的 是,济尔哈朗等人早已暗中伏下甲兵,一举擒获了阿济格父子。接着,以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等罪名,将他削爵幽禁。阿济格争取摄政王不成,反而落得人财两空,身陷牢狱,性情越发狂暴。顺治八年(1651)十月,福临赐阿济格自尽。

其次,整肃多尔衮的亲信。拜音图、巩阿岱、锡翰是努尔哈赤幼弟巴雅喇之子。皇太极时,拜音图任镶黄旗固山额真,封贝勒,弟巩阿岱、锡翰封授辅国将军。皇太极死后,巩阿岱、锡翰、拜音图随同两黄旗大臣,坚决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为嗣君。巩阿岱和锡翰还是前往豪格家中密议立汗大事的八大臣之一。当豪格即位失败,他们又与两黄旗图赖、索尼、谭泰、鳌拜四人共立盟誓:“誓辅幼主(福临),六人如一体。”后来他们看到多尔衮权势日益强大,就将誓言置之脑后,卖身投靠新主。他们把当初拥立豪格的责任完全推给两黄旗大臣,乞求多尔衮宽恕。多尔衮为了分化两黄旗大臣,对巩阿岱等投附者也予以提拔重用。

巩阿岱、锡翰为了博得多尔衮欢心,不惜反咬故主,甚至主张将肃亲王豪格的儿子全部斩草除根。当多尔衮令两黄旗大臣商议如何抚养豪格幼子富绶时,巩阿岱竟冷酷地说:“这种苗裔,不全除灭,养他有什么用?”巩阿岱还曾出面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使其获罪降爵。在风云多变的政治舞台上,巩阿岱左右逢源,背主卖友,一味钻营,得封固山贝子,官至吏部尚书。他在多尔衮面前,最受信任,也因此积怨甚深。一旦冰山倾颓,巩阿岱等人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先是利用巩阿岱兄弟反戈一击,将多尔衮定罪,继而清算了他们的老账。结果,巩阿岱、锡翰以“党附睿王,媾陷忠良”等16条大罪伏诛;拜音图也受到牵连,被削爵、幽禁,黜去宗籍(废除宗室资格)。直到嘉庆四年(1799),嘉庆皇帝才下令恢复巩阿岱后裔的宗籍。鸦片战争后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的云贵总督伊里布,就是巩阿岱的七世孙。

再次,争取理政三王。多尔衮主政,在打压济尔哈朗的同时,重用依附自己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三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辈,多尔衮、济尔哈朗的侄辈。满达海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博洛是饶余郡王阿巴泰的儿子,尼堪是广略贝勒褚英的儿子。顺治七年,多尔衮任命三人为理政三王,协助自己处理朝政。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首先拉拢三王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三王深知多尔衮一派大势已去,就顺水推舟,在伯父济尔哈朗主持下联名向福临举发多尔衮。

清算多尔衮一派,是济尔哈朗一生最大的贡献。此举结束了自皇太极逝世以来、长达数年之久的皇室内斗,还大权于皇帝,使清朝在入关之初、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实现了政治稳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件事,急流勇退,保持晚节。福临亲政时只有14岁,郑亲王济尔哈朗通过清算多尔衮一系,地位尊显,一时权势集于一身,而他也没有因为迅速膨胀的权利而利欲熏心,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辅佐顺治亲政,放弃了炙手可热的权利。所以在福临亲政后,他的称号也只是“叔和硕郑亲王”,不再主掌朝政。福临对这位伯父则非常尊敬,凡他的上疏、建议,福临都认真对待,积极采纳。

济尔哈朗晚年,身体日渐不支。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初,病情加剧。福临在他临终前亲往探视,流着泪问:“叔王还有遗言吗?”济尔哈朗老泪纵横地回答:“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报,不胜悲痛。只希望早日取云贵,灭桂王,统一四海。”济尔哈朗到临终,惦念的还是国家的统一大业。福临听了伯父这番话,更加悲痛,仰面大呼:“苍天啊!为什么不让朕的伯父长寿呢?”说罢又大哭。群臣急劝福临回宫。福临出房门,又坐在王府院内大哭,许久不忍离去。初八日,济尔哈朗病逝,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白石桥。福临对济尔哈朗的死,悲痛不已,诏令休朝七天(仅有济尔哈朗享此殊荣),赠祭葬银万两,置守陵园十户,并为他立碑纪功。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

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去世,身后是崛起的大清王朝!

纵观济尔哈朗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因为从小与太宗一起长大,所以在父亲反叛后得以幸免于难,而且一直深受信任和重用。太宗即位后,他更是多次担当重任,仕途也是一路通顺。但是随着多尔衮的得势他的命运又有所转变,所幸的是他并没有和多尔衮有直接冲突,最终依靠军功东山再起。顺治掌权后更是礼遇有加,官位也是越来越高,直到死后也极尽哀荣。子孙有由此繁荣昌盛,成为舒尔哈齐一支中最强盛的一支。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大事年表

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战功受封为和硕贝勒。

天命十年十一月,济尔哈朗同台吉阿巴泰等出兵援助被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围攻的科尔沁部,立下的战功。

十一年四月又领兵攻打喀尔喀巴林部。十月,再次领兵攻打扎噜特部。均立下了战功。

天聪元年正月,济尔哈朗同贝勒阿敏、岳托、阿济格等人征伐朝鲜,一路长驱直入,杀至平壤城下。朝鲜国王李倧无奈中只能派遣使者向满洲军队请求议和,阿敏不同意,仍想继续进攻朝鲜的国都。岳托邀请济尔哈朗等人商议,济尔哈朗与岳托一样都不同意这么做。于是对兄长说:“我们不宜深入敌后,应当驻兵在平山以等待议和的达成。”于是带领军队前去和朝鲜王交谈今后朝鲜每年应该向满洲进贡的物品,和议达成之后,清军才撤围而回。

三月,济尔哈朗随从皇太极攻打明朝。清军从广宁城旧边出发,进军围攻锦州。济尔哈朗偕同贝勒莽古尔泰等率领一支部队截击塔山的明朝运粮队,击败了明兵。之后又移师前往宁远,与明总兵满桂的军队相遇。两军进行了猛烈的战斗,济尔哈朗在战斗中负了伤,但是他只是稍微包扎了一下伤口,就重新投入了战斗,继续作战,士兵被他的勇气所影响,拼死奋战,最终打败了满桂的军队。

二年五月,因为蒙古的固特塔布囊从察哈尔移居到阿拉克绰特部的旧地,凡是有依附满洲的人经过,一概杀死,公开和满洲作对。于是济尔哈朗和贝勒豪格前往讨伐固特塔布囊,大败其军,将其斩杀,收降了他的部众。

三年八月,济尔哈朗同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再次攻打明朝的锦州和宁远,烧毁了明军囤积在那的所有物资粮食,而且还抓获了许多的明军士兵,为皇太极大举攻明创造了条件。

十月,皇太极亲自率军从洪山口进入明境作战了。济尔哈朗同岳讬奉命攻打大安口,他的军队乘夜毁掉了水门前进,击退了明军马兰营的援兵。第二天一早,济尔哈朗就发现明兵立了二座营寨在山上,于是他率军进攻山上的明军,击破了明军的两个营寨,然后督兵追击明军的溃兵至马兰营。这一天济尔哈朗从辰时至巳时,连战五次,五战皆捷,迫降了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的明军。之后,济尔哈朗又引军攻打石门寨,明军多次派兵救援都被他所败斩杀,寨中的军民只得出城投降。旋即,他到遵化与皇太极的大军会合,然后进逼北京。

十二月,济尔哈朗与贝勒阿巴泰进攻通州,烧毁了明军的船只,攻克了张家湾。

四年正月,济尔哈朗又随从皇太极出征,兵围永平城。在这之前,刘兴祚背叛清军归顺了明朝,与明朝巡抚袁崇焕一起进驻永平城,他们听说清军大举来犯,就撤退到了太平寨。路上还杀死了客喇沁蒙古前往清军大营献俘的的士兵,这一行为惹怒了皇太极,他派济尔哈朗与阿巴泰前往追捕,他们一路追赶至山海关,斩杀了叛将刘兴祚,俘获了他的弟弟刘兴贤。这时大军攻克了永平,济尔哈朗与贝勒萨哈璘奉命驻守城中。在这段时间里,济尔哈朗检查仓库,检阅士卒,设置官吏,又招降了明朝的道员白养粹,废员孟乔芳、杨文魁等。济尔哈朗又派人传檄文书至滦州、迁安,降伏永平所属的州县。于是,滦州同知张文秀、迁安县令朱云台、副将王维城、参将马光远、守备李继全、千户钱奇志等相继投降。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他总是那么胸怀大略,同时又善于运筹。

三月,皇太极命阿敏和硕托代戍永平,于是济尔哈朗引师还京,路上还招降了榛子镇。

五年七月,皇太极下诏让诸贝勒大臣直言时政。济尔哈朗上奏� ��:“过去,出现了很多冤狱,主要是官员造成的。现在应选择贤良,谨慎处理司法事务。”皇太极初设六部,济尔哈朗受命掌管刑部事务。

八月,济尔哈朗随同皇太极出兵围困明朝大凌河城,济尔哈朗督镶蓝旗兵(当时的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围攻城的西南,不久又收伏近城台的堡。

十一月,明朝总兵祖大寿献城投降,班师之前,济尔哈朗前往塔山东沿海截隘,俘虏了数百人。

六年五月,济尔哈朗从征察哈尔,林丹汗逃逸,大军驻扎在穆噜哈喇克沁。济尔哈朗与岳托率右翼兵进攻归化城,收降了察哈尔部一千余人。

七年三月,济尔哈朗奉命筑建岫岩城。

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从登州渡海来降,明总兵黄龙以水师邀击,朝鲜兵也一起行动,济尔哈朗前往迎接护送喝退了明朝与朝鲜的联军。

六月,皇太极与众贝勒王公商议对朝鲜、明朝、察哈尔的军事策略,济尔哈朗上奏道:“朝鲜如果不遵守盟约,就退回他们的贡品,只和他们互市交易,不必前去攻打。明朝是我们的敌国,应该先攻取他临近京城的几个城,长久驻扎,伺机进攻。另外,还要屯兵山海关以东,锦州以西,扰乱明朝的耕种,让他们的军队疲于奔命,不得休息。再分兵一半,在山海关前安营,一半绕道至关后,内外夹击,让明军左右为难。”一个时期,后金正是这样做的。皇太极见他一向行事慎重,在御驾亲征时总是让济尔哈朗留守盛京。

八年,皇太极亲征察哈尔,济尔哈朗没有随军出征,留守在盛京。

崇德元年四月,济尔哈朗应军功累积是,晋封为和硕郑亲王。

十二月,皇太极率兵攻打朝鲜,济尔哈朗又没有随军出征,再次留守。

三年五月,济尔哈朗领兵攻打宁远,进逼中后所城,明军十分恐惧,不敢出城作战。于是,济尔哈朗转而进攻模龙关及五里堡屯台,并攻克了两地。

四年五月,统兵攻略锦州、松山,与明军大战九次,九战皆捷,俘获明兵三千余人。

五年三月,奉命修整义州城,驻扎屯田,以便为攻打锦州做准备,皇太极十分满意,亲自登城视察。这时,原来依附于明朝的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阿尔巴岱,居住在杏山西五里台,派使者托克托前往联系,请求带领三十户前来归顺。皇太极于是命济尔哈朗同多铎郡王、阿达礼率师一千五百人前往迎降。临行前,皇太极训话说:“明兵见我兵少,必定前来交战,我军可分为三队应敌,前队交战,后队接应。”于是,济尔哈朗等人遵照皇太极的旨意,乘夜经过锦州城南来到杏山。然后派遣苏班岱的使者前去偷偷告诉苏班岱等人携带归顺的户口、辎重等上路。天亮时,明军杏山总兵刘周智沿杏山城扎营,与锦州、松山的守将合兵分翼列阵七千分翼列阵逼攻清师。济尔哈朗纵师杀入敌阵,冲乱明军阵型大败明军,又追杀至城下攻破了两个明军营寨,同时斩杀了明副将杨伦周、参将李得位。得胜后,济尔哈朗将所获的马匹、器械献给了皇太极,得到了赞扬和赏赐。

九月,济尔哈朗同武英郡王阿济格等人围攻锦州,城中的守军多次出来攻打清军。于是济尔哈朗将计就计在城南设伏,等待明军出城。明军出城后发现有埋伏就立刻撤退,清军追击斩杀明军数十人。同时济尔哈朗又派辅国将军务达海截获了明军的粮车。

六年三月,清军再次围困锦州,围绕锦州建立八个兵营,掘壕筑堑,来长久围困祖大寿。祖大寿在城中派蒙古兵守外郛,但是由于济尔哈朗对蒙古军的策反效果,蒙古台吉诺木齐、吴巴什等投降,遣人约好时间献出东关。不过到了预定的时间被祖大寿发觉,清军由蒙古军从城下用绳来上城与蒙古军内外夹击明军,占据了外城,明军被迫退入内城。之后济尔哈朗迁城中的蒙古军六千馀人到义州,收降明将都司、守备以下八十馀人。皇太极特别在笃恭殿宣布捷报,以示重视。

四月,又以伏兵败明援兵。

五月,又败明援兵六万于松山北岗,斩首二千。

六月,由睿亲王多尔衮换防,两军合兵后又败明援军,之后济尔哈朗整军回师。

八月,明总兵洪承畴率军十三万来到松山,皇太极亲征,由济尔哈朗留守盛京。

九月,皇太极班师仍由济尔哈朗围困锦州。十二月,洪承畴从松山遣兵夜犯清军,被清军击败,之后济尔哈朗又打败了洪承畴的大军。

七年二月,豪格攻破松山,活捉了洪承畴,济尔哈朗则继续围攻锦州。

三月,济尔哈朗仍然围攻锦州。祖大寿派人前来请求投降、盟誓。他传话给祖大寿说:“我军围困此城,旦夕可取。怎么会与你盟誓,想要投降就投降,并非我勉强你。”祖大寿无奈之下,遂率众官前来军营投降,锦州终于被攻克。

四月,移师攻克塔山,之后用大炮轰塌杏山城墙,杏山守军投降。之后济尔哈朗奉命毁掉塔山、杏山、松山三城后班师,受赏鞍马一副、蟒缎百匹。

八年八月,世祖即位,济尔哈朗奉命与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

九月,攻打宁远,攻克中后所城,斩杀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并攻取中前所。

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率师入山海关,攻克京师,定都北京。

十月,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赏赐给他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绸缎千匹。

四年二月,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

五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诬告济尔哈朗,说当太宗初丧时,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议罪当死,遂兴大狱。勋臣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诸子侄皆受到牵连。后从轻发落,降为多罗郡王,肃亲王豪格则被幽禁。

四月,复其亲王爵。

九月,济尔哈朗被授予定远大将军,率师南下湖广。

十月,道经山东,镇压了曹县的抗清义军,俘获了义军首领李化鲸、李名让等,同时有得到了降将刘泽清的反叛罪证,将其诛杀。

六年正月,济尔哈朗从安陆府渡口,进抵长沙。当时,明总督何腾蛟,总兵马进忠、杜允熙、陶养用、王进才、胡一青等,联合李自成馀部一只虎以及逃散剩余的农民军占据湖南。济尔哈朗分军进击,他又分兵奔袭永兴、辰州、宝庆、宣庆、靖州、衡州,一直追杀到广西全州。令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都统阿济格、尼堪为前哨,大军断后,循序推进。进抵湘潭,生擒何腾蛟。

四月,又分兵奔永兴,打退杜允熙,到达辰州,一只虎看到清军势如破竹就连夜遁走。济尔哈朗派尚阿哈同尼堪攻克宝庆,又派兵连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诸路兵马共二十八营。

七月,分兵镇压靖州,进攻衡州,斩杀陶养用。击破胡一青的七座营寨,一路逐敌至广西全州,分军平定了道州、黎平府及乌撒土司,先后攻克了六十馀城。

七年正月,班师还朝,论功行赏,顺治赐给金二百两、银二万两。同年睿亲王多尔衮病死。

八年二月,济尔哈朗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上奏削去故睿亲王多尔衮爵,详细情况看睿亲王一文。

三月,顺治以济尔哈朗年老,免去朝贺、谢恩行礼。

九年二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纵观大清一朝仅有这一位“叔王”)。

十二年二月,济尔哈朗上疏言言:“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雄,肇兴大业。太宗缵承大统,亦时与诸王贝勒讲论不辍,崇忠直,录功弃过,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垂久远者。又虑武备废弛,时出射猎,诸王贝勒置酒高宴,以优戏为乐。太宗怒曰:‘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常恐后世子孙弃淳厚之风,沿习汉俗,即于慆淫。今若辈为此荒乐,欲国家隆盛,其可得乎?’遣大臣索尼再三申谕。今皇上诏大小臣工尽言,臣以为平治天下,莫要于信。前者轸恤满洲官民,闻者懽忭。嗣役修乾清宫,诏令不信,何以使民?伏祈效法太祖、太宗,时与大臣详究政事得失,必商榷尽善,然后布之诏令,庶几法行民信,绍二圣之休烈。抑有请者,垂谟昭德,莫先于史。古圣明王,进君子,远小人,措天下于太平,垂鸿名于万世,繄史官是赖。今宜设起居注官,置之左右,一言一行,传之无穷,亦治道之助也。”顺治听了十分高兴,都采纳了。

五月,济尔哈朗因病辞去职务,顺治前往探视,济尔哈朗上奏说:“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顺治垂涕痛哭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说完后,恸哭不止。之后命画工将其图象画下。

第二日。济尔哈朗病死,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终年五十七。顺治为此辍朝七日(仅有济尔哈朗享此殊荣),赐葬银万两,置守坟园十户,立碑纪功。

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

济尔哈朗有子十一,有爵者四人:富尔敦、济度、勒度、巴尔堪。

郑亲王妻妾

嫡福晋钮祜禄氏,巴图鲁、公额亦都之女;

继福晋纳喇氏,德尔赫礼台吉之女;

三娶福晋瑚儿哈苏氏,卓立克图他布囊之女;

四娶福晋纳喇氏,德尔赫礼台吉之女;

侧福晋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巴格贝勒之女;

庶福晋瓜尔佳氏,佐领察喇赖之女;

庶福晋萨尔都氏,云骑尉达祜之女;

庶福晋瓜尔佳氏,扎塔之女;

庶福晋安氏,贴喇尼之女;

庶福晋云氏,德克素尼之女;

庶福晋戴佳氏,云骑尉品级南达海之女;

庶福晋钮祜禄氏,伯尔格之女;

妾赫舍里氏,戴达礼之女;

妾马氏,武赖之女;

编辑本段郑亲王子女

长女郡主,天命2年11月26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钮钴禄氏额亦都之女;天聪7年03月,嫁博尔济吉特氏额尔克戴青;郡主崇德7年04月卒,年26岁。

次女,天命10年03月29日卯时生,母为媵妾马佳氏古类之女;崇德2年10月,嫁博尔济吉特氏奇泰;婿顺治3年07月卒,女顺治18年07月卒,年36岁。

三女,天聪3年04月15日卯时生,母为三娶福晋钴尔哈苏氏卓礼克图塔布囊之女;女天聪5年03月28日卯时卒,年2岁。

四女郡主,天聪4年04月25日子时生,母为三娶福晋钴尔哈苏氏卓礼克图塔布囊之女,与三女同母;崇德7年08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穆章;额附顺治元年10月卒,郡主顺治10年08月卒,年23岁。

五女,天聪5年04月21日子时生,母为媵妾马佳氏古类之女,与次女同母;顺治3年11月,嫁纳喇氏索拜;婿康熙24年08月卒,女康熙32年03月卒,年62岁。

六女郡主,天聪5年08月21日卯时生,母为三娶福晋钴尔哈苏氏卓礼克图塔布囊之女,与四女同母;顺治2年05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诺尔布;郡主康熙3年12月卒,年33岁,婿康熙26年04月卒。

七女,天聪6年10月23日寅时生,母为媵妾马佳氏古类之女,与五女同母;顺治元年08月,嫁完颜氏阿喀密;婿顺治九年11月卒,女康熙21年04月卒,年50岁。

长子悫厚世子富尔敦,天聪7年05月13日巳时生,母侧福晋扎鲁特博尔吉吉特氏巴格贝勒之女;顺治8年04月20日午时卒,年18岁;嫡福晋博尔吉吉特氏多罗炳图郡王额参之女,继福晋纳喇氏都统拉那之女,无子女。

次子和硕简纯亲王济度,天聪7年06月24日子时生,母三娶福晋钴尔哈苏氏卓礼克图塔布囊之女;顺治17年07月初1日申时卒,年27岁;嫡福晋科尔沁博尔吉吉特氏多罗贝勒绰尔济之女,侧福晋吴鲁特博尔吉吉特氏男尚书都统布彦泰之女,侧福晋博尔吉吉特氏二等侍卫尚阿泰之女,庶福晋额塞礼氏塞尹图之女,庶福晋杭氏翁普熙之女,庶福晋佟氏吴格之女。五子七女:长子已革辅国将军墨美,次子已革简亲王喇布,三子和硕简惠亲王德塞,四子穆济衲,五子和硕简修亲王雅布。

三子多罗敏简郡王勒度,崇德元年09月29日亥时生,母侧福晋扎鲁特博尔吉吉特氏巴格贝勒之女,与长子同母;顺治12年12月19日卯时卒,年19岁;嫡福晋科尔沁博尔吉吉特氏满图台吉之女,无子女。

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巴尔堪,崇德2年04月25日丑时生,母庶福晋瓜尔佳氏札塔之女;康熙19年10月11日寅时卒於军,年43岁;嫡福晋萨察氏瓦礼之女,继福晋瓜尔佳氏轻车都尉塔尔喀齐之女,妾刘氏刘相文之女,妾卓特氏鄂尔济泰之女,妾张氏张启封之女;五子:长子追封和硕简亲王巴塞,次子叶成额,三子额尔屯,四子奉国将军阿尔苏,五子阿尔台。

五子都统辉兰,崇德5年05月初8日辰时生,母为庶福晋安氏帖喇尼之女;康熙40年12月初2日子时卒,年61岁;嫡妻萨尔图氏郎中丹岱之女,继妻纳喇氏参领噶都浑之女,妾宗氏宗进位之女,妾娄氏伯车齐之女,妾金氏伯鲁之女,妾王氏王**之女,妾张氏张增玉之女,妾杨氏杨增盛之女,妾王氏双鼎之女;十八子:长子辉锡,次子伊哈达,三子纬锡,四子九塞,五子章雅图,六子奇资,七子玛喇德,八子阳罇,九子万德,十子禄景,十一子富朗,十二子佛奇,十三子玛尔图,十四子老君保,十五子赫顺,十六子前锋统领哈尔吉,十七子富雄,十八子德永保。

八女,崇德5年06月23日寅时生,母为媵妾戴佳氏松坤之女;顺治11年04月,嫁李氏吴格;女康熙14年11月卒,年35岁。

六子席图库,崇德7年07月22日子时生,母为庶福晋瓜尔佳氏察喇礼之女;顺治8年12月初9日戌时卒,年6岁。

九女,崇德8年07月初6日寅时生,母为庶福晋瓜尔佳氏察喇礼之女;女顺治6年11月卒,年6岁。

七子辅国将军固美,顺治2年12月23日寅时生,母庶福晋萨尔都氏云骑尉达钴之女;康熙32年08月初2日午时卒,年48岁;嫡妻佟佳氏侍郎锡图之女,妾崔氏崔达之女。八子:长子固尔浑,次子察尔奇,三子墨尔森,四子都尔孙,五子呼保珠,六子柴塞,七子雄宝珠,八子索住。

十女,顺治5年01月初3日子时生,母为庶福晋安氏帖喇尼之女;康熙元年09月,嫁瓜尔佳氏塞楞额;女康熙7年05月卒,年20岁。

八子留锡,顺治5年05月18日巳时生,母庶福晋钮钴禄氏伯尔格之女;康熙42年09月初5日子时卒,年55岁;嫡妻佟佳氏护军校富达裏之女,继妻瓜尔佳氏佐领威赫德之女,三娶妻纳喇氏尚书能图之女,妾张氏鼐格之女。五子:长子恩龄,次子观琳珠,三子西林,四子胥保珠,五子已革御史稽鲁。

十一女,顺治8年10月23日卯时生,母为媵妾晋氏晋山隆之女;康熙3年07月,嫁西林觉罗氏苏柏林;婿康熙17年12月卒,女康熙42年02月卒,年52岁。

十二女,顺治9年12月21日酉时生,母为庶福晋戴佳氏南达海之女;女顺治18年01月卒,年9岁。

十三女,顺治10年03月11日酉时生,母为媵妾蒙郭苏氏迈密之女;康熙3年09月,嫁博尔济吉特氏顾穆布;女康熙14年10月卒,年22岁。

九子告退辅国将军武锡,顺治10年04月24日丑时生,母庶福晋云氏德克素尼之女;康熙46年12月初3日卯时卒,年54岁;嫡妻他塔喇氏前锋参领尼雅汉之女,妾张氏平瑟之女,妾李氏存珠之女,妾姚氏姚云清之女,妾李氏李达之女,妾胡氏胡永福之女,妾朱氏朱祥之女。二十三子:长子奉国将军西克特恩,次子伊藤额,三子奉国将军西亲,四子锡绵,五子锡达,六子锡森,七子五品官锡尔泰,八子锡克新,九子锡詹,十子伊詹,十一子锡理禄,十二子锡珠理,十三子锡泰,十四子锡德宜,十五子锡类,十六子锡苏,十七子锡奇,十八子锡星,十九子锡海,二十子鄂齐哈,二十一子双子,二十二子珠禄,二十三子锡惠。

十四女,顺治11年08月22日丑时生,母为媵妾;女顺治18年12月卒,年7岁。

十子海伦,顺治12年01月27日子时生,庶母赫舍裏氏戴达礼之女;康熙2年05月初2日酉时卒,年18岁。

《清史稿◎列传二◎济尔哈朗》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幼育於太祖。封和硕贝勒。

天命十一年,伐喀尔喀巴林部、紥噜特部,并有功。天聪元年,伐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既乞盟,阿敏仍欲攻其国都。岳讬邀济尔哈朗议,济尔哈朗曰:“吾等不宜深入,当驻兵平山以待。”卒定盟而还。五月,从上伐明,围锦州,偕莽古尔泰击败明兵。复移师宁远,与明总兵满桂遇,裹创力战,大败其众。

二年五月,偕豪格讨蒙古固特塔布囊,戮之,收其众归。三年八月,伐明锦州、宁远,焚其积聚。十月,上率师自洪山口入,济尔哈朗偕岳讬攻大安口,夜毁水门以进,击明马兰营援兵。及旦,明兵立二营山上,济尔哈朗督兵追击,五战皆捷,降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引军趋石门寨,歼明援兵,寨民出降。会师遵化,薄明都,徇通州张家湾。

四年正月,从上围永平,击斩叛将刘兴祚,获其弟兴贤。既克永平,与贝勒萨哈璘驻守,察仓库,阅士卒,置官吏,传檄下滦州、迁安。三月,阿敏代戍,乃引师还。

五年七月,初设六部,济尔哈朗掌刑部事。从上围大凌河,济尔哈朗督兵收近城台堡。

六年五月,从征察哈尔,还趋归化城,收其众千馀人。七年三月,城岫岩。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来降,明总兵黄龙以水师邀之,朝鲜兵与会,济尔哈朗与贝勒阿济格等勒军自镇江迓有德等,明兵引去。

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硕郑亲王。三年五月,攻宁远,薄中后所城,明兵不敢出。移师克模龙关及五里堡屯台。

四年五月,略锦州、松山,九战皆胜,俘其众二千有奇。

五年三月,修义州城。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阿尔巴岱附於明,屯杏山五里台,请以三十户来归。上命率师千五百人迎之,戒曰:“明兵见我寡,必来战,可分军为三队以行。”夜过锦州,至杏山,使潜告苏班岱等携辎重以行。旦,明杏山总兵刘周智与锦州、松山守将合兵七千逼我师,济尔哈朗纵师入敌阵,大败之,赐御厩良马一。九月,围锦州,设伏城南,敌不进,追击破之。

六年三月,复围锦州,立八营,掘壕筑堑,以困祖大寿。大寿以蒙古兵守外郛,台吉诺木齐等遣人约献东关,为大寿所觉,与之战。济尔哈朗督兵薄城,蒙古兵缒以入,据其郛。迁蒙古六千馀人於义州,降明将八十馀。上御笃恭殿宣捷。四月,败明援兵。五月,又败之,斩级二千。六月,师还。九月,复围锦州。十二月,洪承畴自松山遣兵夜犯我军,我军循壕射之,敌败去,不得入,尽降其众。

七年,再围锦州。三月,大寿降,隳松山、塔山、杏山三城以归,赐鞍马一、蟒缎百。八年,世祖即位,命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九月,攻宁远,拔中后所,并取中前所。

顺治元年,王令政事先白睿亲王,列衔亦先之。五月,睿亲王率师入山海关,定京师。十月,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赐金千、银万、缎千疋。

四年二月,以府第逾制,罚银二千,罢辅政。五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讦王诸罪状,言王当太宗初丧,不举发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召王就质,议罪当死,遂兴大狱。勋臣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诸子侄皆连染,议罪当死,籍没。既,改从轻比,王坐降郡王,肃亲王豪格遂以幽死。闰四月,复亲王爵。九月,命为定远大将军,率师下湖广。十月,次山东,降将刘泽清以叛诛。

六年正月,次长沙,明总督何腾蛟,总兵马进忠、陶养用等,合李自成馀部一只虎等据湖南。王分军进击,拔湘潭,擒腾蛟。四月,次辰州,一只虎遁走,克宝庆,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诸路兵凡二十八营。七月,下靖州,进攻衡州,斩养用。逐敌至广西全州,分军下道州、黎平及乌撒土司,先后克六十馀城。

七年正月,师还,赐金二百、银二万。八年二月,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奏削故睿亲王多尔衮爵,语详睿亲王传。三月,以王老,免朝贺、谢恩行礼。

九年二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

十二年二月,疏言:“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太宗缵承大统,亦时与诸王贝勒讲论不辍,崇奖忠直,录功弃过,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垂久远者。又虑武备废弛,时出射猎,诸王贝勒置酒高宴,以优戏为乐。太宗怒曰:‘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常恐后世子孙弃淳厚之风,沿习汉俗,即于慆淫。今若辈为此荒乐,欲国家隆盛,其可得乎?’遣大臣索尼再三申谕。今皇上诏大小臣工尽言,臣以为平治天下,莫要於信。前者轸恤满洲官民,闻者懽忭。嗣役修乾清宫,诏令不信,何以使民?伏祈效法太祖、太宗,时与大臣详究政事得失,必商榷尽善,然后布之诏令,庶几法行民信,绍二圣之休烈。抑有请者,垂谟昭德,莫先于史。古圣明王,进君子,远小人,措天下於太平,垂鸿名于万世,繄史官是赖。今宜设起居注官,置之左右,一言一行,传之无穷,亦治道之助也。”疏上,嘉纳之。五月,疾革,上临问,奏:“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上垂涕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言已,大恸。命工图其像。翌日薨,年五十七。辍朝七日。赐银万,置守园十户,立碑纪功。康熙十年六月,追谥。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曰郑。

济尔哈朗子十一,有爵者四:富尔敦、济度、勒度、巴尔堪。

郑亲王世系:

简纯亲王济度,济尔哈朗第二子。初封简郡王。富尔敦卒,封世子。十四年,袭爵,改号简亲王。十七年,薨。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前方高能 农门长姐有空间 女主是个钱罐子精 峡谷正能量 南宋第一卧底 神魔之上 大奉打更人 最强狂婿 异能小神农 穿成赘婿文男主的前妻
相关推荐:
C语言修仙无限世界神秘之旅我的老婆是强盗实习强盗当骗子遭遇强盗:一山更比一山高网游之夜宿苍穹傲视五胡[位面]龙族小姐进化论大唐第一郎[HP]沉沦